智齒(第三大臼齒)的作用
遠古時代,因為醫療不發達,恆牙第一大臼齒在六歲萌發後,有可能在成年之前已經蛀掉,而智齒的作用就是填補這個空缺。其次,遠古時代飲食較為粗糙,咀嚼頻率較高、齒弓發育較大,智齒皆可正常萌發。就這樣智齒便在口腔中相安無事。
反觀現在,醫療發達及飲食逐漸精緻化,智齒因而無法完全萌發,此時便以各式各樣的角度出現在口腔裡。
智齒到底該不該拔阿?
進入主題,首先不是所有智齒都應該被拔掉的,判斷智齒是否該拔的兩個要件就是”現在有沒有症狀”及”未來會不會產生病變”。
現在有沒有症狀包括1.會不會腫痛(曾經腫痛也算) 2.會不會卡食物不好清潔。而未來會不會產生病變的主要原因為為牙縫及牙齒周圍堆積食物造成清潔不易,造成齲齒、牙周病、牙冠周圍炎進一步引起蜂窩性組織炎,或是牙齒周圍的齒源性細胞不斷增生,造成囊腫或是良性腫瘤等。
倘若真的需要拔除智齒最適合的年齡是18-20歲,因為此時牙根僅部分萌發且骨頭與牙齒並未沾黏。隨著年紀漸長,智齒牙根逐漸發育且骨頭與牙齒逐漸沾黏更增加了手術的困難度。女性在準備懷孕前更需檢查以免懷孕時期引發智齒不適而無法接受手術處理。
拔除智齒的併發症
智齒拔除可視為簡單的口腔手術,最常見的併發症不外乎為傷口的疼痛與腫脹。會引起腫脹除了個人體質差異外最主要的原因包括手術時組織所受的傷害。組織傷害的越少當然腫脹的程度相對減少。一般而言,手術後第二天至第三天組織腫脹最劇烈,約一周左右會明顯的減緩。
其次併發症為乾性齒槽炎,此項症狀會引起傷口劇烈的疼痛及異味。發生的原因主要是細菌將骨頭上覆蓋的血塊溶解因而造成骨頭表敏感神經的暴露。通常服用止痛藥及局部傷口換藥後一至二周可逐漸改善。
而大家最關心的併發症當然就是下唇麻木,起因為下齒槽神經在拔除智齒時受到擠壓、拉扯等而受傷引起的下唇感覺異常。根據統計,發生下唇麻的機率為0.35%至 8.4%。當然,牙齒越深,神經受傷造成下唇麻木的機率也越高。引起神經傷害的機率與智齒在下顎骨的深度有絕對的關係。
較少發生的併發症包括舌神經受傷造成味覺亦常、牙齒掉入組織間隙、慢性骨髓炎等等
一旦經醫師評估有可能會造成病變的智齒,我還是建議儘早拔除。畢竟年輕就是本錢,術後組織復原與年紀及周圍組織破壞的程度有絕對的關係。而如果暫時沒有危害也建議定期檢查喔。
有問題也歡迎找口腔外科醫師做進一步的諮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