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顎面外科 邱昱瑋醫師

邱昱瑋醫師畢業於中山醫學大學牙醫系,後於陽明交通大學取得碩士及博士學位,並於台北榮民總醫院完成專科訓練。

現任中山醫學大學主治醫師,並多次受邀於國內外學術會議演講,於111年獲牙醫師全聯會優良教師殊榮。

邱昱瑋醫師畢業於中山醫學大學牙醫系,後於陽明交通大學取得碩士及博士學位,並完成台北榮總口腔顎面外科專科訓練。專長於口腔外科、口腔癌、顏面骨折及正顎手術。現任中山醫學大學主治醫師,並多次受邀於國內外學術會議演講,於111年獲牙醫師全聯會優良教師殊榮。
53753745

什麼是口腔顎面外科?

口腔顎顏面外科,是牙醫學的一門專業分科,要成為專科醫師必須在大學畢業取得基本牙醫師執照後,繼續接受長達三至四年的專科醫師訓練。

在執行醫療的同時,由於必須具備醫學與牙醫學的專業知識,因此訓練過程包含內科、外科、急診、重症等訓練。自民國87年,衛福部認定口腔顎顏面外科為部訂專科。

口腔顎面外科主要是以「顏面部」及「口腔顎面」相關手術為執業範圍,依手術項目又可再細分為拔牙、膺復前手術、顎顏面外傷、頭頸部感染、良性腫瘤、囊腫、惡性腫瘤、唾液腺疾病、顳顎關節疾病、正顎手術、顎顏面重建、植牙手術等等,當然每位醫師也會有不同的專長喔!

2024-05-23

拔除智齒或一般牙齒傷口的照顧關係到術後恢復的程度。傷口的照顧其實很簡單,掌握幾個要訣即可照顧好傷口。

1.  手術後紗布緊咬一小時可先服用消炎齒痛藥,麻藥約兩小時左右會逐漸退去,此時才可進食(避免咬到舌頭),起初進食以冰涼的流質為主。口腔會有些微的血絲,切勿將血絲吐出。

2.  冰敷:最初第一天、第二天,冰敷10到15分鐘,休息10到15分鐘。第四天後改用熱敷。

3.  維持口腔清潔:除傷口外其他牙齒仍正常清潔,傷口處可用清水漱口或使用未含酒精的漱口水清潔,漱口力道不可太大力。

4.  食物選擇:第一天可採流質飲食,之後二至三天可吃稀飯等較軟質飲食,四至五天後可慢慢恢復正常,但太燙或太過刺激的食物還是儘量避免,此外進食時切勿使用吸管。

5.  杜絕不良的習慣:切勿抽菸、吃檳榔及飲酒。

6. 按照時間回診拆線。

把握上述幾個要訣,傷口即可順利恢復。

2024-05-23

所謂預防性抗生素指的是在接受牙科侵入性治療前,針對某些身體特殊狀況給予抗生素來預防感染性心內膜炎或是其他感染。而美國心臟科醫學會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在2021年發布最新的指引

首先口腔並不是無菌的環境,在口腔進行侵入性治療時,細菌有可能經由口腔傷口進入血液,進而附著在心臟內產生感染性心內膜炎。一旦發生感染性心內膜炎往往會造成嚴重的後遺症甚至引發生命危險。

哪幾類病患需要服藥

第一類是有人工瓣膜,左心室輔助幫浦。但是裝有心臟節律器、洗腎動靜脈廔管、心房間隔封堵器特別是已完整封閉、心臟支架下腔靜脈過濾器(inferior vena cava filter) 腦室右心房腦脊髓液引流術等則不需要服用預防性抗生素。

第二類是曾患有感染性心內膜炎之病人

第三類是患有先天性心臟病如未修復的紫紺型先天性心臟病(unrepaired cyanotic congenital heart disease) ,有修復且放置人工裝置的先天性心臟病於修復後的6個月內(Completely repaired congenital heart defect with prosthetic material or device within the first 6 months ),有修復且放置人工裝置但仍有缺損的先天性心臟病(repaired congenital heart disease with residual defects at or near a prosthetic device)。經手術或是導管修補之肺動脈瓣(Surgical or transcatheter pulmonary artery valve)

第四類是接受過換心手術但仍有瓣膜病變者。

至於哪些治療項目需藥服藥,簡單的說,不會流血的治療項目如拍攝x 光片、黏著假牙、矯正器黏著、矯正器調整、簡單乳牙拔除等不需要服藥。而有碰觸到牙肉、牙根尖的治療項目或是與口腔黏膜相關的手術等皆需服藥。

服用的藥物已盤尼西林類如Ampicillin、Amoxicillin為主,若對此類藥物產生過敏則更換為Azithromycin 或是 clarithromycin

參考資料

https://www.ahajournals.org/doi/10.1161/CIR.0000000000000969

2024-05-23

今天來聊聊輕鬆的主題 醫病共享

所謂醫病共享就是由醫師提供實證醫學資料,提供各種選擇的可能,與病人及家屬共同討論,依照病人的喜好找出最適合的治療方式。舉個例來說,如良性腫瘤是否應當手術,或是暫時追蹤就好。亦或是缺牙區要植牙,還是做牙橋等。

醫病共享的好處在於病人能充分了解自己的狀況、醫療的極限、治療過程會遇到的風險等,增加病人對治療的順從度。

但……………真的每一樣都可以醫病共享嗎?😒😒😒比如,嚴重的感染需不需要用後線抗生素? 大量出血時是不是需要輸血? 類似這種選擇的結果相差太懸殊,或是治療處置較為複雜、危及生命等的狀況時就必須依照醫師的專業來處理。畢竟醫師也是受過長時間的醫學教育及有豐富的臨床經驗。對於醫療的專業判斷應該會做出較好的選擇。

當我在解釋病情時,我會希望家屬都可以一同了解病況,同時也可以了解病人及家屬的想法。在大部分的狀況下,病人可以回家與家人共同討論後再告知醫療團隊。雖然,並不是每一種疾病都適合醫病共享,但在醫師跟病人充分討論後,相信對治療會有更大的助力。

2024-05-23

放射線治療(電療)為頭頸癌治療的重要武器,在治療過程中會造成黏膜上皮細胞受損、黏膜發炎、大面積潰瘍甚至出血、味覺改變等症狀。這些上述的症狀會降低病患口腔清潔的動力,然而不清潔又會使食物堆積在口腔內造成口腔環境更加惡化,如此不斷的惡性循環。

以下提供幾點做為電療期間口腔保健的參考

  • 放射治療時請暫時勿使用活動假牙,活動假牙會摩擦牙床,讓黏膜傷害加劇。
  • 均衡營養,避免辛辣及攝食煎、炸、烤、堅硬、粗糙等刺激性食物,改為質地軟滑食物,如蒸蛋、肉粥,冰淇淋、濃湯、牛奶、布丁等較易吞嚥的食物。如果口腔黏膜破損太嚴重,經口進食不便者,可暫時使用鼻胃管避免營養失衡。
  • 持續保持口腔清潔,改用海綿牙刷、萬毛牙刷或是兒童牙刷等較軟質的牙刷清潔牙齒。
  • 挑選適合的漱口水,市面上漱口水可分為成藥型漱口水及保健型漱口水,漱口水成份主要大多為(Chlorohexidine Gluconate或Cetylpyridinium Chloride)兩者差異在於藥用型漱口水濃度較高而保健型漱口水濃度較低。其他添加成分包含極少量藥用酒精、精油、人工甜味劑等。因這些添加劑會造成黏膜的刺激,因此建議待治療結束後再使用,特別是需挑選”含氟”類漱口水降低放射線後的齲齒。市售含稀釋優碘的漱口水或是醫師開立含麻藥漱口水較建議使用。
  • 補充左旋麩醯胺酸 (L-GLUTAMIN),麩醯胺酸是一種非必需胺基酸,然而,當身體處在壓力的時候如手術、外傷、嚴重發炎等,它可能會「暫時」成為必需胺基酸。對於放射線引起的嚴重黏膜發炎病患可以考慮適度補充減少粘膜發炎的發生。
  • 定期至牙科或是口腔外科門診請醫師協助清潔口腔。

電療的急性症狀大約在完成治療後二至三周會逐漸緩解。然而,周圍組織的纖維化卻仍然持續,建議仍需持續復健將電療後遺症降至最低。

2024-05-23

癌症年年居台灣十大死因排行首位,其中,又以口腔癌青壯年的危害最為嚴重。據國健局統計,與其他癌症相較之下口腔癌半數以上死亡者的年齡偏低,這樣的現象對家庭、社會都是很大的損失。

癌症發生的真正原因至今仍不明朗,但是在口腔內如果受致癌物及長期慢性的刺激,加上身體上某部分的基因不健全,各種因素合在一起發生的機率就比較高。根據研究,口腔癌的致病因素大致可歸成以下幾類:

  1. 吸菸、喝酒、嚼食檳榔:研究顯示,長期慢性刺激是口腔癌發生的主要成因,其中又以嚼食檳榔的影響最大。國內公衛學者調查發現,菸、酒、檳榔都是誘發口腔癌的元兇,其中又以檳榔毒性最強,吃檳榔者引起口腔癌的危險是一般人的28倍,合併吸菸是89倍,三者都使用的危險更高達123倍 
  2. 基因突變:如腫瘤抑制基因(tumor suppressor gene p53)突變
  3. 感染源:人類乳頭狀瘤病毒

一般人認為,只要不抽菸、不喝酒、不嚼檳榔,遠離這些不良嗜好口腔癌就不會上身,其實大家都忽略了癌症本來就有可能發生在身體任何一個地方,就像沒抽菸也有可能得到肺癌,只是如果沒有不好的習慣,罹癌風險相對較低。

口腔癌多發生在口腔表面組織,比起其他癌症應該是很容易被發現才對,可是因為大家容易輕忽,導致一半以上患者在就醫時都已經進入第三期、甚至是四期。所幸,醫療技術的進步讓這些晚期的病患都還可以治療,且存活率也逐步提升。因此,民眾必須提高警覺,假使口腔裡的潰瘍超過兩個禮拜都好不了,可能就要注意不是普通的感染,必須立即就醫,以掌握治療的良機。 

2024-05-23

口腔之所以能夠張閉口在於口腔黏膜有豐富的彈性,而黏膜下纖維化顧名思義就是口腔黏膜纖維異常增生,而其主要原因為嚼食檳榔造成慢性發炎,進而使黏膜下方膠原蛋白異常堆積、血管分布減少、上皮萎縮且變薄。

黏膜下纖維化的症狀為對食物產生灼熱感、味覺異常、黏膜僵硬失去彈性、口腔傷口不易癒合、顏色由粉紅轉為蒼白、影響最大的症狀為張口困難造成口腔清潔困難甚至會影響進食。

口腔黏膜下纖維化已被口腔病理學會認定維癌前病變,根據統計,黏膜下纖維下產生癌症轉變的機率為7%至13%。至於會造成病變的原因在於在表皮萎縮後,滲透性增加,進而使致癌物更易進入細胞造成傷害。甚至在顯微鏡下可以發現上皮細胞有不同程度的異生。

對於黏膜下纖維化的治療,目前並無完全治癒的方式,而最常見的治療方式為疤痕切開。切開後在釋放之缺損處以全層植皮、人工皮、頰脂墊、局部皮瓣或是游離皮瓣修補。而整體效果又以皮瓣修補優於植皮。

不論有無此症狀,建議盡快戒除檳榔,避免產生此病症。若已有相關症狀,應定期至口腔外科檢查,在產生癌變前或是癌變初期盡速將其處理。

2024-05-23

常聽到癌症的存活率,這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醫學上所謂的存活率指的是,某個癌症經過一段時間後,還有多少比率的病患可以存活。而所謂的”一段時間”常用的是1年、3年、或是5年。比如媒體上常聽到乳癌第一期五年存活率高達百分之九十五,這代表的是一百位乳癌第一期的病人,經過五年後有九十五位可以存活下來。

大部分的癌症在經過治療後,起初的一兩年仍然處於比較不穩定的狀態。轉移及復發機率相對較高。第三年後甚至到第五年,再次復發的機率相對降低許多。此外,經過五年後,痊癒的病患往往較難追蹤。因此,醫學上常用”五年”的時間做為存活率的指標。而這個”五年存活率” 也可以用來反映某種癌症嚴重程度、進展快慢或兇險程度,當然也可以用來評價癌症治療效果。

而口腔癌的存活率如何呢?

根據國健署的資料顯示,第一期及第二期的五年存活率可高達七至八成。但,一旦進展到第三期至第四期則分別下降至五成及四成。2023年,國健局給予本院回饋資料顯示,第一至第四期之四年的存活率本院分別為96%、89%、74%、56%,而全國平均分別為93%、85%、74%、53%。

影響存活率的因子

根據統計,影響存活率的因子包括頸部淋巴結是否轉移、腫瘤侵犯深度、腫瘤大小、是否有淋巴管及神經侵犯、切除邊緣的完整性等等。倘若,手術後的病理報告發現這些因子,手術後仍然必需進行放射線治療及化學治療。

治療的成功絕對不是單一個人的功勞,整合各個專科與病人間的相互合作,才能提升治療的成效。此外,病患在治療後的生活品質也是治療團隊的努力方向。

老話一句
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只要開始,永遠不會太晚

2024-05-23

為何明明都手術了,為何還需做電療及化療? 這是許多病患常問的問題,好不容易熬過艱辛的手術及經歷辛苦的復原過程,甚至吞嚥功能都還沒完全恢復,但還是被醫師告知需要後續電療及化療。

首先俗稱的電療就是”放射線治療”他的原理是利用高能量的輻射線穿過體表,將輻射集中在腫瘤區域,促使腫瘤細胞變異進而導致細胞凋亡。而化療則是利用癌細胞生長速度高於正常細胞的特點,透過注射或是口服的方式讓藥物循環至全身,殺死癌細胞。

至於,手術後藉由電療及化療來提升存活率,最早是在2004年由新英格蘭期刊中的兩篇文獻所提出。文獻中顯示,同步化療及電療比單純電療增加的存活率(overall survival)及疾病無惡化存活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高出十幾個百分比以上。

可以理解的是,晚期腫瘤經過手術切除後,縱使病理報告顯示切除邊緣皆無癌細胞,但仍會有肉眼無法辨識的癌細胞存在周圍的淋巴管及細微組織中。倘若這些細胞無法被消滅,一段時間後便有可能促使腫瘤復發。而電療及化療就是扮演去除這些細胞的腳色。

至於有可能需要電療及化療的狀況包括晚期腫瘤、腫瘤侵犯深度過深、病理組織發現有淋巴管及神經侵犯、邊緣未切除乾淨或是腫瘤安全距離過小等。而一般開始術後電化療的黃金期為六周,時間超過越久,對於治療的效果會越不好。

電療及化療皆有許多副作用,透過大數據的分析可以找出復發率最高的族群,給予最適切的治療。

參考文獻

N Engl J Med. 2004 May 6;350(19):1945-52
N Engl J Med. 2004 May 6;350(19):1937-44.
Head Neck. 2005 Oct;27(10):843-50.

2023-09-22

至德國柏林上課,與大家分享上課地點 Charite 醫學院校園風景(1710年創立)。其實我也不知道建築物的用途,隨手拍拍。走在校園,好像又變回學生,當學生的感覺真好!

竟然還遇到五年前到上海進修時的新加坡醫師。

出發當天早上還開了台顴骨骨折,下刀後回家洗了個澡匆匆趕赴機場。算了算在柏林自由觀光時間大概才一天半左右,只能把景點匆匆看過一輪,眾多博物館也無法走進去細細品嘗。

柏林不像其他首都城市一樣擁擠,市中心沒有眾多高樓,帶給人強大的壓迫感,九月氣候頗為涼爽,走了五六公里都不會流汗,實在是值得再度探訪的城市。

搜尋文章
最新文章
分類
友站連結
網站造訪次數

10366 次

關注邱昱瑋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