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顎面外科 邱昱瑋醫師

邱昱瑋醫師畢業於中山醫學大學牙醫系,後於陽明交通大學取得碩士及博士學位,並於台北榮民總醫院完成專科訓練。

現任中山醫學大學主治醫師,並多次受邀於國內外學術會議演講,於111年獲牙醫師全聯會優良教師殊榮。

邱昱瑋醫師畢業於中山醫學大學牙醫系,後於陽明交通大學取得碩士及博士學位,並完成台北榮總口腔顎面外科專科訓練。專長於口腔外科、口腔癌、顏面骨折及正顎手術。現任中山醫學大學主治醫師,並多次受邀於國內外學術會議演講,於111年獲牙醫師全聯會優良教師殊榮。
53753745

什麼是口腔顎面外科?

口腔顎顏面外科,是牙醫學的一門專業分科,要成為專科醫師必須在大學畢業取得基本牙醫師執照後,繼續接受長達三至四年的專科醫師訓練。

在執行醫療的同時,由於必須具備醫學與牙醫學的專業知識,因此訓練過程包含內科、外科、急診、重症等訓練。自民國87年,衛福部認定口腔顎顏面外科為部訂專科。

口腔顎面外科主要是以「顏面部」及「口腔顎面」相關手術為執業範圍,依手術項目又可再細分為拔牙、膺復前手術、顎顏面外傷、頭頸部感染、良性腫瘤、囊腫、惡性腫瘤、唾液腺疾病、顳顎關節疾病、正顎手術、顎顏面重建、植牙手術等等,當然每位醫師也會有不同的專長喔!

2024-05-29

舌下腺是人體三大唾液腺中最小的一個,位於口腔底部。

舌下腺囊腫的症狀為舌頭下方出現如水球般的腫塊,有時會將舌頭往上抬。主要原因為舌下腺開口被阻塞,引起唾液無法排除因而大量累積於口底。少數狀況當唾液累積至一定量後,便突破口底肌肉往頸部流竄,造成下頦區隆起,嚴重者甚至會造成呼吸道壓迫引發窒息的風險。

初期的舌下線囊腫,僅需要將累積的唾液引流並做造口即可。但若造口引流無效,此時只能將囊腫合併舌下腺體一起摘除。若遲遲未處理,一旦唾液突破口底肌肉進展至頸部,便需要在頸部及口腔裡面各做一切口,將頸部囊腫及舌下腺一同做根治性摘除。此種方法可完全根治疾病,但卻在頸部留下手術痕跡。

為了避免頸部留下疤痕,可以嘗試在超音波導引下將頸部液體抽出並打入硬化劑合併口腔內摘除腺體。

極少數舌下腺惡性腫瘤的臨床症狀與囊腫相似,須謹慎診斷。

J Oral Maxillofac Surg. 2013 Mar;71(3):538-44.

癩蛤摸1

舌頭下方出現如水球般的腫塊(箭頭處),有時會將舌頭往上抬。像蛤蟆嗎?

癩蛤摸2

大量唾液累積至口底(左上圖),突破口底肌肉往頸部流竄,造成下頦區隆起囊腫延伸至頸部(左下圖)。電腦斷層顯示下頦區及口底充滿了液體(左上及左下)

2024-05-29

口腔除了三大唾液線外,在下唇、軟顎處有近千顆的小唾液腺,占我們唾液分泌量的5~8%。

這些小唾液腺(特別是下唇)有可能因咬破、外傷,導致唾液在上皮癒合時累積在皮下無法排出,將周圍組織像水球般撐大。若離表皮較淺時,型態會有如透明水泡,若在組織的深層則會感覺皮下有顏色較深且活動的腫塊。

囊腫一旦形成後,便無法自己消失,有可能被再度咬破,一旦破裂後又會再度生成,倘若時間較久,有可能會逐漸變硬。

處理方式其實很簡單,在局部麻醉下將囊腫撥離,連帶將附近的小唾液腺移除即可。偶爾因下唇神經離囊腫較近,發生術後暫時性的局部感覺異常。

雖然絕大部分的下唇囊腫為小唾液腺囊腫,但仍要小心,偶爾還是會有其他良性或是惡性的唾液腺疾病。

黏液囊腫1

下唇黏液囊腫,手術取出後可見如水球般的透明囊腫及附著在旁邊的小唾液腺。

黏液囊腫2 1

下唇內側凸起的小腫塊,此黏液囊腫位於較深層處

黏液囊腫3 1

較淺層的黏液囊腫

黏液囊腫4

看似黏液囊腫,取出後經病理化驗卻為小唾液腺惡性腫瘤

2024-05-29

愛美是人的天性,協調的五官不僅讓自己有更佳的自信,更可以增加人際關係。正顎手術是藉由對上下顎的調整,讓顎骨關係異常的下臉部輪廓、牙齒、顏面軟組織回復至自然協調的狀態。

顎骨關係異常的影響

顎骨關係異常的原因包括先天發育或是後天外傷等。而顎骨異常不但會影響外觀造成戽斗、暴牙、下巴後縮、顏面歪斜不對稱。更會影響到咬合,造成上下牙齒無法切咬食物,影響消化系統。或是因為下巴後縮造成睡眠呼吸中止症,對生活品質、心血管系統等造成影響。

正顎手術的方式

簡單的說,就是將上下顎骨劈開,調整至理想位置後再使用骨釘骨板將其固定。手術方式包括勒福氏第一形上顎切骨手術(LeFort I osteotomy)(單片或是多片)、下顎矢狀劈開術、頦成形術等。

正顎手術流程

要達到理想的治療效果,最重要的是手術前精確的治療計畫。因此,在正顎手術前,需要X光、外觀照片、牙齒模型等來分析顎骨及牙齒的位置。至於治療計畫通常是齒顎矯正醫師、外科醫師及病患共同決定。為達成顎骨及牙齒的協調性,手術前會先進行簡單的矯正(時間長短依牙齒狀況而定),緊接著進行手術,待手術後狀況穩定再將剩餘的矯正完成。

我需要正顎手術嗎

若是單純牙齒凌亂,大部分僅需齒顎矯正即可。但如果合併下巴過長(戽斗)、暴牙、小下巴、開咬(上下門牙無法閉合)、笑齦(微笑時牙齦露出太多)、顏面歪斜不對稱等這些症狀,皆有可能是正顎手術的適應症。

正顎手術的風險

與一般手術一樣,手術風險包括腫、痛、感染、出血、傷口延遲癒合等。由於顏面區血液供應較為豐富,出血量會較一般手術多。此外,由於下顎神經正好緊鄰手術區域,手術亦有可能造成下唇麻木或是感覺異常等。另外亦有極少數病患在手術後因骨頭癒合不良造成顎骨壞死等。

新科技的運用 

科技之賜,透過數位手術規劃,我們可以將病患立體顎骨外型完整呈現在電腦上,顎骨在三度空間移動的規畫、移動距離的量測將更為精準。病患亦可透過外觀模擬,約略了解手術後外觀改變。此外,亦可使用3D 列印技術列印出手術導版、切割導板等。這些都將大大減少誤差。

數位手術設計

隨著電腦科技的進步,從原本僅能設計平面圖像,擴大到流暢的處理立體圖像。與被稱為第三次工業革命的3D 列印互相搭配,改變了我們對於複製及製造東西的能力,創造立體物品絕非難事。

這些演進,讓外科醫師對於手術流程,從原本僅能依靠經驗、手感。到現可以預先在立體影像上進行於手術設計。更能透過 3D 列印技術,製造出獨一無二的病患手術設計模型,讓手術變得更加快速且精準。

數位手術在正顎手術的應用

傳統正顎手術的規劃僅能透過平面x 光片來進行,而上下顎骨在三度空間的移動僅靠醫師個人經驗,且也只能約略在石膏模型上測量。這當中摻雜著各式各樣的誤差,甚至連手術導版的製作都有可能因為材料變形而產生誤差。

結語

隨著醫療的進步,正顎手術花費的時間及手術的精準度都大大提升。手術除了改變牙齒咬合外,亦對臉型有較大的改變。此外,並非所有顱顏異常都可以透過手術完全改善。病人對手術需要有合理的期待及健全的心理調適。

正顎手術1

以正顎手術來改善下巴過長(戽斗),使用數位手術模擬(上圖)實際狀況(下圖)。

正顎手術2

以正顎手術來改善下巴過長(戽斗),使用數位手術模擬(上圖)實際狀況(下圖)。

2024-05-29

游離皮瓣指的是在手術當中切斷供應皮瓣養分之動脈及靜脈,將皮瓣移植至缺損區,再以顯微鏡將被切斷的皮瓣血管與缺損區的血管重新接合。讓皮瓣重新獲得血液供應。

游離皮瓣屬較精細的手術,接合的血管直徑大約僅有1.5~2mm 甚至更小,使用的縫線比頭髮還細,因此需在顯微鏡下才能進行血管吻合。而術後的照護步驟亦較為繁瑣,病患必須在加護病房觀察數天,待皮瓣血流狀態穩定後才能轉至一般病房。

選擇頭頸部缺損的游離皮瓣大多位於四肢,常見的區域為大腿外側、前臂、小腿等。取下皮瓣後,不至於影響四肢活動,且在衣物的包覆下,傷口可被隱藏。取下的皮瓣可以包含皮膚、肌肉及骨頭。

與局部皮瓣相比,游離皮瓣的手術步驟較為複雜、時間較長、失敗率也稍微較高、術後恢復時間亦較久。然而,游離皮瓣所提供的組織大小及種類遠勝過局部皮瓣,且游離皮瓣較不會因為血管長度不足,而無法到達較遠端之區域。除此之外,游離皮瓣也不會因為鄰近的缺損區域因為取下皮瓣造成組織變形。

由於目前尚無法準確預知手術後皮瓣收縮的大小,因此我們往往在一開始會讓皮瓣稍大於缺損的組織,避免皮瓣收縮後造成外觀及功能受到影響。由於口腔顏面區域結構較複雜,考量到病患的生理狀態、後續放射線治療及化療的時程等。有時重建無法一次到位,需要分階段來進行。

重建的路上不僅僅單靠醫師的努力,重建後病患的保養維護,復健及對於新組織的適應及調適,都是成功重建的關鍵。

游離皮瓣1

常見的三種游離皮瓣
前臂(左): 組織較薄柔軟,適用於小範圍的缺損
大腿外側(中): 可取較大範圍的軟組織,也可取部分肌肉來填補較大的缺損
腓骨(右): 除了有軟組織外,亦可有骨頭,可用於取代缺損區中的骨頭

游離皮瓣2

牙齦惡性腫瘤(左圖) 以腓骨皮瓣修補。手術後口腔內為小腿肉(右上)下顎骨被腓骨(右下)替代

游離3

頰黏膜惡性腫瘤(左圖) 以前臂皮瓣修補(右圖)
術後可見張口功能恢復良好

游離皮瓣4

頰黏膜惡性腫瘤(左圖) 以大腿外側皮瓣修補(右圖)
術後可見張口功能恢復良好

游離皮瓣5

頰黏膜惡性腫瘤(左圖) 以大腿外側皮瓣修補(右圖)
術後可見張口功能恢復良好

游離皮瓣6

口底惡性腫瘤(左圖) 以大腿外側皮瓣修補(右圖)
術後可見張口功能恢復良好

游離皮瓣7

左舌下腺惡性腫瘤(左圖) 以大腿外側皮瓣修補(右圖)
術後可見張口功能恢復良好

2024-05-29

口腔及顏面的組織,需有良好的彈性來進行張閉口及顏面表情。一但產生缺損,直接縫合當然是最簡單的處理方式。然而,當缺損範圍較寬廣時,直接縫合會造成功能性的障礙。此時,植皮是最單純的重建方式了。

簡單的說,植皮就是由身體其他地方如大腿內側,鎖骨下,腹股溝等取一塊皮膚將其移至缺損處。此塊皮膚並沒有包含任何血管,厚度大概與衛生紙差不多,也就真的只是一張 ”皮” 而已。移植上去的皮膚僅透過缺損區直接供應養分,讓其生長。

移植皮膚的種類可以分為分層植皮(split thickness skin graft, STSG)和全層植皮(full thickness skin graft, FTSG)。

分層植皮又可以分為薄(thin, STSG 0.15 ~ 0.3mm)、中 (intermediate STSG, 0.3 ~ 0.45mm)、及厚 (thick STSG, 0.45 ~ 0.6mm)。越厚的皮膚,越不會在癒合後產生術後傷口收縮。然而,越厚皮膚因營養穿透力較差,在受區存活區卻較困難。

目前市面上有許多用於取代自體皮膚的”人工皮”,其作用與自體皮膚相仿,最後癒合效果亦差異不大。人工皮可以提供支架讓組織易於生長。其☝優點為不需要在身體其他地方再製造傷口,缺點為費用較高。

倘若,組織缺損更多、更深,或是某些缺乏血液循環的地方,如骨頭、韌帶等、或是為了填補較大的容積缺損,減少組織攣縮,減少死腔等,就必需進一步以皮瓣來重建

植皮

各式各樣的人工皮

植皮2

各式各樣的人工皮

2024-05-29

flap (皮瓣) 在中文翻譯就是袋蓋、口蓋,有點類似某個片狀物用來封閉或是蓋住某件物體的表面。

在外科手術中,皮瓣的用途主要用於覆蓋、重建、填充缺損的組織。皮瓣不單只有”皮”,除了皮之外有可能還包括肌肉、骨頭、結締組織等。而皮瓣和植皮最大的不同在於皮瓣帶有自身的血管,直接供應皮瓣本身,而非像植皮一樣單純僅靠毛細現象供應移植區組織的營養。

皮瓣有許多種分類,最簡單的分法為依照與缺損區的距離來分,分為局部皮瓣(local flap)、區域皮瓣(regional flap)、游離皮瓣 (free flap)

局部皮瓣是指使用缺損區直接相鄰的組織,而☝區域皮瓣是使用離缺損區較遠端的組織。這兩種皮瓣的血管在手術中並未被暫時性切斷。

使用這兩種皮瓣的好處在於手術時間較短、不需重新進行血管吻合、皮瓣的存活率較高。而缺點在於鄰近組織提供的體積有限,或是無法提供相同的組織。在頭頸部區域,有可能在因為使用較大面積的皮瓣後造成外觀變形或是受限於連接血管的長度無法填補較遠端的位置。

常見的頭頸部局部及區域皮瓣包括唇瓣、舌瓣、鼻唇皮瓣、顳肌皮瓣、頦區皮瓣、胸大肌皮瓣、胸肩峰皮瓣等。

與植皮相比,使用皮瓣重建可減少組織形變、疤痕攣縮減少手術對口腔功能所造成的影響。

局部皮瓣1

下唇鱗狀上皮細胞癌 (左圖圓圈處),使用鄰近唇皮瓣來重建 (左圖圓圈處)。

局部皮瓣2

舌部鱗狀上皮細胞癌 (上圖箭頭處),使用胸大肌皮瓣 (左下箭頭處) 來重建(右下圖箭頭處)。

局部皮瓣3

下唇鱗狀上皮細胞癌 (左上箭頭處),使用舌部皮瓣來重建,先將舌頭縫至缺損處(右上) 。待傷口復原後再將其切開(下圖箭頭處)。

局部皮瓣4

使用頦部皮瓣來重建舌頭

2024-05-29

顏面是獨一無二的個人表徵,喜怒哀樂、七情六慾皆透過外觀來表達,臉孔在人與人的溝通及相處亦扮演極重要角色。此外,口腔亦提供了我們說話溝通、進食與呼吸的管道。

為什麼需要重建?

不論是外傷、腫瘤、先天因素及其他疾病所造成的顏面變異、咬合缺損、說話障礙及進食困難等,皆會對社交行為、生活品質造成極大的影像。

重建的目標

理想的重建目標當然是希望回復外觀及功能包括,咀嚼、吞嚥及說話等。然而,顏面部的構造複雜包含上下唇、鼻子、眼睛。而口腔內亦包含口腔黏膜、上下牙脊,舌頭及牙齒等。因此,不同類型、不同部分的組織缺損往往需要不同類型的組織做為重建。此外,對於腫瘤的重建,還需考慮病患本身的生理狀態,後續放射線治療及化療的時程等。有時重建無法一次到位,需要分階段來進行。

重建的方式

重建的方式包含單純使用人工材料如骨粉、人工皮、人工植入物或是取用缺損區鄰近的組織,較複雜的包含取用較遠端的組織甚至利用顯微手術將遠端組織之動靜脈與缺損區的動靜脈吻合。至於要以什麼樣的方式來重建,考量的點包括缺損的大小、缺損的位置、缺損組織的厚薄及缺損區的功能等等。

重建的路上不僅僅單靠醫師的努力,重建後病患的保養維護,復健及對於新組織的適應及調適,都是成功重建的關鍵。

重建1 1

眼底缺損,單純使用植入物金屬骨板做重建
(左圖箭頭) 缺損處
(右圖箭頭) 金屬骨板重建後

重建2 1

使用口腔鄰近組織(骸部皮瓣)重建牙齦癌 左圖箭頭骸區皮膚(右圖箭頭)轉移至口內,修補缺損

重建3 1

下顎齒齦癌切除,使用遠端小腿骨重建。
(左圖箭頭)口內腫瘤,已侵蝕下顎骨 (右圖圓圈)使用小腿骨重建下顎骨

重建4 1

下顎齒槽脊缺損,單純使用人工骨粉及再生膜重建。上圖萎縮之齒槽骨,無法植牙
(下圖圓圈)經骨粉及再生膜修補,可見骨再生

2024-05-29

許多人聞癌色變,特別是身邊有癌症的朋友或家人,當自己身體稍微有點不對劤就緊張萬分。其實相對於其他癌症,口腔癌的檢查相對簡單而症狀也相對明確。把握以下這幾點,你也可以輕鬆自我檢查。

正常的口腔黏膜為粉紅色或紅色,表面平滑且柔軟,如果發現以下的症狀就需要儘快就醫檢查,以確認究竟是單純口腔發炎、潰瘍,還是惡性的口腔癌。

  1. 口腔黏膜的顏色改變或外表形狀改變,或出現白斑、紅斑
  2. 嘴唇或口腔有口腔黏膜潰瘍超過兩週以上未癒
  3. 口腔內或頸部有不明原因的增生及腫塊
  4. 口腔內或附近發生不明原因麻木感、疼痛、觸痛
  5. 舌頭的活動性受到限制,或舌頭半側喪失知覺、麻木
  6. 拔牙傷口持續不癒合

而只要是有黏膜的地方都有可能會有病變的產生,建議在自我檢查時依照順序繞行口腔一圈。別漏了口底、舌根及上顎囉

判斷是否為癌症最重要的診斷依據是「病理切片檢查」,患者不用擔心切片會造成癌症的擴散或惡化,唯有透過病理切片檢查才能早期診斷、正確治療,提高治癒的機會。

口腔癌

紅白斑合併不規則菜花狀突起

口腔癌2

紅白斑合併不規則菜花狀突起

口腔癌3

紅白斑合併不規則突起

口腔癌4

不規則增生、糜a爛性、未癒合之潰瘍

口腔癌5

拔牙後未癒合之傷口,合併不規則增生、糜爛性

口腔癌6

不規則增生、糜爛性、未癒合之潰瘍

口腔癌7

糜爛性、未癒合之潰瘍

口腔癌8

口腔癌自我檢查 –上下唇及兩側臉頰

口腔癌9

口腔癌自我檢查–舌背舌腹及兩側舌根

口腔癌10

口腔癌自我檢查—上顎口底及上下牙齦

2024-05-29

頭頸癌除了口腔外,頸部亦為治療的重點。不論手術或是放射線治療,皆有可能會發生頸部疼痛、纖維化、肩膀僵硬、活動受限、上肢無力。這些症狀尤其在放療後數個月後開始出現,其中以治療後2-5年為好發的高峰期。

開始復健時間為引流管拔除且傷口癒合後。而運動強度為每天早晚各一回,沒有放療者建議3個月,有放療者要持續更長的時間。

頭頸癌治療後如何復健 1
頭頸癌治療後如何復健 2
頭頸癌治療後如何復健 3
頭頸癌治療後如何復健 4
頭頸癌治療後如何復健 5
頭頸癌治療後如何復健 6
頭頸癌治療後如何復健 7

2024-05-29

如果將口腔癌比喻為身體當中的強盜,那癌前病變就相當於是不良少年。雖不至於有嚴重的犯罪行為,但未來有很高的機率造成社會的不穩定。

口腔的癌前病變包括白斑(均質或非均質)、紅斑、疣狀增生等,而其中又以紅白斑最為常見。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定義紅白斑就是在口腔裡面存在與身體疾病無關,且無法用外力去除的紅色及白色斑塊。如果在顯微鏡下以細胞型態做區分,由輕微至嚴重分別為良性增生(hyperplasia)、輕度異生(mild dysplasia)、中度異生(moderate dysplasia)、重度異生(severe dysplasia)。根據統計,上皮異生於五年內產生產生癌症的機率約為兩成。

由於患者對這些病灶並不會感覺到疼痛,因此很容易被忽略,紅斑的惡性化機率較白斑高出許多。根據統計,白斑症惡性化機率僅4%~5%,紅斑症的變異率卻高達40%,兩者雖同屬口腔癌前期病變,但紅斑症較白斑症容易轉變為口腔癌。純粹的疣狀增生雖然還不算是惡性病變,但在詳細病理檢查時,還是有可能會發現其中一部分已有惡性病變。

產生癌前病變的原因大多與抽菸、檳榔、異物摩擦、病毒有關。癌前病變的處理方式依據嚴重程度可以用簡單的雷射、冷凍或是手術切除等等。對於輕微的癌前病變,若是因為不良習慣所引起,在戒除後是有機會可以回復。但對於比較晚期的癌前病變,除了戒除不良習慣外,仍然建議以手術移除,避免其產生惡性轉變。

對於癌前病變的診斷,除了臨床診斷外,對於比較晚期的癌前病變仍然會建議切片,畢竟晚期癌前病變與癌症無法以肉眼做明確的區分。一旦發現口腔有癌前病變,不論有無處哩,仍然建議定期追蹤,畢竟罹患癌症的風險遠高於一般人

還是一句話: 抽菸,檳榔為致癌物,盡快戒除才是王道。

參考資料

Oral Oncology
Volume 48, Issue 10, October 2012, Pages 969-976

口腔癌前1

口腔癌前2

紅斑,晚期癌前病變,有很高比率為上皮異生(dysplasia) ,甚至可能為惡性。

口腔癌前3

均質性薄白斑,常見於吸菸者。

口腔癌前4

厚白斑,及部分疣狀增生

口腔癌前5

疣狀增生

口腔癌前6

厚白斑

口腔癌前7

紅斑,晚期癌前病變,有很高比率為上皮異生(dysplasia) ,甚至可能為惡性。

搜尋文章
最新文章
分類
友站連結
網站造訪次數

10366 次

關注邱昱瑋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