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聽到癌症的存活率,這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醫學上所謂的存活率指的是,某個癌症經過一段時間後,還有多少比率的病患可以存活。而所謂的”一段時間”常用的是1年、3年、或是5年。比如媒體上常聽到乳癌第一期五年存活率高達百分之九十五,這代表的是一百位乳癌第一期的病人,經過五年後有九十五位可以存活下來。
大部分的癌症在經過治療後,起初的一兩年仍然處於比較不穩定的狀態。轉移及復發機率相對較高。第三年後甚至到第五年,再次復發的機率相對降低許多。此外,經過五年後,痊癒的病患往往較難追蹤。因此,醫學上常用”五年”的時間做為存活率的指標。而這個”五年存活率” 也可以用來反映某種癌症嚴重程度、進展快慢或兇險程度,當然也可以用來評價癌症治療效果。
而口腔癌的存活率如何呢?
根據國健署的資料顯示,第一期及第二期的五年存活率可高達七至八成。但,一旦進展到第三期至第四期則分別下降至五成及四成。2023年,國健局給予本院回饋資料顯示,第一至第四期之四年的存活率本院分別為96%、89%、74%、56%,而全國平均分別為93%、85%、74%、53%。
影響存活率的因子
根據統計,影響存活率的因子包括頸部淋巴結是否轉移、腫瘤侵犯深度、腫瘤大小、是否有淋巴管及神經侵犯、切除邊緣的完整性等等。倘若,手術後的病理報告發現這些因子,手術後仍然必需進行放射線治療及化學治療。
治療的成功絕對不是單一個人的功勞,整合各個專科與病人間的相互合作,才能提升治療的成效。此外,病患在治療後的生活品質也是治療團隊的努力方向。
老話一句
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只要開始,永遠不會太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