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顎骨是中下顏面部最重要的骨頭,下顎骨關係著外觀、吞嚥、發音等,甚至與呼吸道有極大的關係。當下顎前端舌部附著的下顎骨缺損時,會發生呼吸道塌陷,有窒息的風險。
缺損的分類
以缺損型態來說,下顎骨缺損可以分為單純骨頭缺損、骨頭合併牙肉缺損及骨頭合併皮膚缺損,若以位置來說可以分為後端高度、側邊、前面區域缺損。這些分類可以用來當作重建選擇的參考。
下顎骨缺損的原因
包括腫瘤侵犯骨頭、骨髓炎造成骨缺損而斷裂、外傷粉碎性骨折等
重建的方式可以分為三大類
- 使用金屬骨板代替下顎骨: 優點為手術時間較短、手術風險較低,不需要在身體其他地方取骨。但是缺點為金屬骨板有可能會有斷裂、螺絲鬆脫及外露等風險。一旦這些情況產生,最終就只能移除骨板,而骨板移除後除非再補上自體骨,不然下顎會面臨變形、咬合偏移的風險,甚至會影響到呼吸道。
- 使用自體骨: 從身體其他地方拿取不影響正常生活的骨頭,比如小腿的腓骨、髂骨、肩胛骨等,優點為補上去的骨頭可與原本舊的骨頭長起來,成為完整的骨頭,萬一固定的骨釘骨板有狀況,將骨釘骨板移除即可。下顎骨仍然不會變形,咬合依然可以維持。而缺點為手術時間較長。
- 僅用軟組織覆蓋: 少了自體骨及骨板的支撐,下顎骨的連續性會受到影響進而造成下巴偏移、外觀改變、咬合移位狀況,如果缺損區跨過中線甚至會導致呼吸道塌陷讓病患終身使用氣管造口呼吸。但對於某些極端的狀況,比如沒有骨頭可以固定骨釘骨板,而病患存活狀況又不理想或是缺損區太大不適合做長時間的手術等,也只能用這個方式暫時替代了。
數位科技對下顎骨重建的應用
對於僅使用金屬骨板替代的案例而言,我們可以使用3D列印印出病患自身的下顎骨模型,並在模型上塑形,將模型較突出的地方移除,之後再以模型為基準來彎折骨板,此種做法可以減少骨板彎折之張力、降低反覆彎折骨板所累積在骨板內的應力、減少手術時間、精確定位下顎骨的相對位置。且根據本院研究顯示,預先彎折的骨板可以有效的降低骨板使用的併發症。
而對於使用自體骨重建的病患,當我們確立顎骨切除範圍後,考量到下顎骨並非一直線,為了讓取下來的骨頭能符合下顎骨的外型,我們可以預先在電腦上將移植的骨塊做模擬切割。讓骨塊的排列方式趨近於下顎骨的外型,並列印出切割導板,在手術時只要依照切割導板進行切割及組裝,便可做出趨近下顎骨外型的骨塊,讓手術更加快速且精確。
結論
重建方式的選擇必需考量到病患的情況,如腫瘤體積的大小、骨缺損的範圍、病患自身的狀況、腫瘤的分期等等,甚至有時無法一次完成所有的重建,這都需要與手術醫師做多方面的討論。

右側下顎骨腫瘤需進行下顎骨切除。3D列印出病患一比一下顎骨的模型,預先在模型上預先彎折骨板(左)。術後將骨板置入(右)

右側下顎骨腫瘤需進行下顎骨切除。以數位設計規劃出切割位置及重建骨塊排列的位置。再列印出切割島板,用於手術(左)。術後將骨塊排列的位置(右)

以骨板代替下顎骨進行重建後骨板露出(右)。以數位設計規劃出切割位置及重建骨塊排列的位置。再列印出切割島板,用於手術(中)。術後將骨塊排列的位置(右)